立平 - 中文

声调连读的问题:“两个三声的字连读” 为什么有时候标成两个三声,有时候标成一个二声,一个三声?


10/17/2015
张灵燕-IN-中文:
马老师,您好!我想请教一个关于声调连读的问题,“两个三声的字连读”。我在三年级教材上拍了几张图片,发给您看一下。
(当两个第三声的字组成一个词的时候,第一个字读作第二声)
这是课本中给出的连读规律。
但是这两张的三声连读没有变。我想问一下是不是有什么特殊情况下第一个三声不需要改成二声?
这是我的一点疑惑,非常感谢能够解答!
张丹:
@马立平-CA-HCC 请马老师纠正、补充。我本人想说的是:
各种教材里对“三三声”词汇标准音调的方法有所不同。我个人认为,标注拼音最好用原来单字意思的音,然后在教材里的文字上或者老师的讲课中提到第一个字“自然”转换成二声。其实,无需老师费劲心机地去讲这个道理或者规则,就是让学生反复说,体会到二声之后的“自然感”。要让孩子感到这个“自然感”,而不是去套用一个规则。让孩子用慢速和快速来说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这样就会体会到二声的优势甚至必要了。有的人也许就喜欢用“三三声”也无妨,意思明白即可,我们不必硬性规定。

另外,实际来说,如果要说成当今的普通话,当第三声发成二声时,第二个字的声调几乎成为无调了。这个感觉也是通过大量实践体会出来的,无需作为规则来花精力去讲,无需规定什么法则,孩子们说多了,自然而然就体会到了-手段就是反复说,反复体会,先慢说,再快说,让孩子自己体会声调的自然变化。比如:”捅捅看“,“想想”,等。
高林冰-GA-济世:
张老师说的真好!@张丹-MD-教育中心 如果马老师作教材修订的话,我觉得马老师可否考虑把三声连读变调这部分删除,不再作为规则介绍了。三声连读变调是我们在说话或朗读中文时的一个声音的自然滑动的结果,作为继承语的孩子们,他们只要是单个字词的语调掌握准确了,在实际的朗读和说话中,他们很自然地就变调了,如果你不刻意去提示这一点,他们可能都没有觉察。教材里给了这一条反而让他们去想该怎样,老师们还得考虑告诉学生怎样标调好。个人意见供马老师参考,也愿意听听其他老师意见。
张丹:
我让那些当时体会不出的孩子反复大声说,一个一个地接龙说,越说越快,然后提示大家仔细听,是不是都说成了二声。之后孩子们一下子体会到了,大笑不已,很有成就感呢!
马立平:
拼音教学的问题,@张丹-MD-教育中心 和其他老师昨天说得非常到位,我不再多说了。补充一点,由于我们是先教汉字再教拼音,所以教材用的是“以汉字带拼音”的方法(多少借用一点老祖宗做法),所有字母发音的引进,都有学生已经学过的字作为参照,换一句话说,这些字母的发音学生都已经会了,教学只是让学生知道这些音如何用字母表示,以便将来认读生字和学习电脑输入汉字时使用。

教材设计的基本构思,尽量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认知负担还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此采用了学生已经熟悉的概念"vowel"作为 "advance organizer" (Ausubel)。如前面@张欣 - MA - 西木 的做法类似,我们教材第一课就用了vowel 和 consonant 两个概念。

第二课,教的是由元音组成的复韵母,以“元音也叫韵母”开头。我没有用“是“字,是想打一个“擦边球“,目的是从“元音“引到韵母最终到该课要讲的复韵母。
第三课,教的是带声母的复韵母,课文交代了是“由一个元音和辅音n.

关于昨天提到的元音和韵母的区别,我是想避免在课文里讨论。请有兴趣的老师帮我想想,如果把第二课的第一句话改成“元音也可以叫韵母“,行不行?

当然,作为教材的编写者,我希望把教材写得正确、好用。作为教师,我建议大家在教学中绝对不要纠缠于这些概念,如@张丹-MD-教育中心 所说,教会拼音的发言即可。

拼音教学第四课说的几条,其实都是说话或朗读中出现的“变音”现象。我同意昨天几位老师说的,在注音的时候仍然注原字的音。
当下课文里出现不一致的地方,流露出当时我的一些纠结,今后一定改过来。

非常感谢大家的提问,拼音部分的文字表述,我会再动动脑筋。
姚矢音-CA-华夏:
@马立平-CA-HCC 马老师,您的意思是不是声调不重要?这里的孩子很多发音不准,声调对他们有点难,是不是不用花太多时间纠正?
马立平:
@姚矢音-CA-华夏 声调不是不重要,但是到三年级学拼音时再纠正就有点晚了,如果一年级儿歌全部能够正确朗读,音调的发音也就学会了。至于讲话中音调不准,不是学生不会发音调,而是听得太少,说得太少,靠一个一个词纠正,过些日子又忘了。
韩杰-MA-文诚:
我想这套教材里面拼音是不是作为tools to use而不是tools to learn Chinese.
徐晓洁-CA-圣芭芭拉:
音调要靠大量听故事。k~4我推荐贝贝熊mp3,跟美国孩子不脱节,我儿子听了有半年之久,百听不厌。
马立平:
@韩杰 -ma-文诚 你关于“这套教材里拼音是作为tools to use而不是tools to learn Chinese”归纳得好。